很少進電影院看電影的我,在聽到我喜歡的明星茱莉亞蘿勃茲有新片要上映時,馬上就把這部片列入我必看的名單內,加上後來看到電影海報時,被它塑造得情境深深吸引,彷彿能透過海報畫面,感受到主角內心的喜悅,種種的因素加起來,讓我在新片上映一週內,就迫不及待地跟同事去欣賞。

3443.jpg 

(圖片來源:yahoo電影)

跟原先預想地不一樣,我以為它是部溫馨感人的劇情片,沒想到觀賞中卻是笑聲佔了70%。透過女主角在義大利學會享受美食(eat)、在印度學會靜下心來冥想(pray)、在巴里島學會放開心胸去愛人(love)的尋找自我過程,除了因為片中美麗的風景而興起自己也想放逐自我去國外壯遊的渴望外,我覺得自己從中得到了更多關於人生的省思。

比起劇中覺得自己心中總是充滿了太多東西的女主角,我覺得自己的內心彷彿空虛得像是空無一物,也許換個說法:應該是想要的太多卻又沒有勇氣跨出第一步去掙取。或許我該做的,就是跟女主角對她前夫說的一樣:「just pick one」。

我也跟女主角一樣,有過那段覺得對自己人生很迷惘的階段,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或許連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愈想尋找、愈強迫自己假裝快樂地享受現有的人生,夜深人靜時往往覺得自己的空虛更加倍湧現。但礙於現實條件,我沒辦法跟女主角一樣,放自己一年大假去享受人生,只好繼續在現有的框架中生存下來。

不過可惜的是,受限於電影片長時間太短,無法完整的描述書中所有的內容,所以我常覺得劇中主角的情緒來得太快、也結束得太突然。有時還沒感受到主角內心的痛苦時,卻已看到她哭泣得不能自己;有時還沒消化完主角口中帶有深意的對白,畫面卻已往下走讓你不得不快點跟上劇情。所以看完電影後,我下定決心要買它的原著英文小說來看,一方面更完整地瞭解整個故事,另一方面把練習英文當做我的修行。

記得之前曾寫過,我常因為怕對改編電影失望,而會選擇先看電影,再買原著小說來看;若我已經先看過原著小說,通常我就不會再去看電影,因為後看電影常讓我在情緒上的失落感很重,覺得ending在一個不完美的點。但前幾天跟朋友討論到這件事,我才發現她跟我完全相反,她會選擇先看小說,起碼先得到完美的100分,事後就算對電影失望,也不會影響之前100分的滿足;若是先看電影再看小說,對她而言可能就只是從70分升到80分的滿足而已。

後來仔細思考我們的不同,我想應該是自己很怕失望和減分這類的事情吧,寧願只有小小的滿足,也不想期望落空。所以很多事我常不自覺地覺對自己做心理建設,讓心裡有底最壞的狀況是如何,這樣未來不論怎麼發展,我所得到的都會是加分,這樣不知道算不算鴕鳥心態??

回歸正題,這部電影真的很棒,強力推薦女性同胞前往觀賞,一定都會得到不同的人生領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ingle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