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實力

正因為具有高度的存在感,反成為全球經濟發生風險的原因

先進國家經濟發展趨緩已是不可避免的狀況,因此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也愈來愈深,但…中國究竟有沒有值得被依賴的經濟實力??

作者:西濱徹(第一生命經濟研究所主任)

 

彼此貿易關係的擴大,直接表示了中國與全球經濟的密切程度。中國已經超越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輸出國(自2009年起),這也成為近年來帶動經濟成長的原動力,但伴隨著經濟成長,輸入急速地擴大,中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大的輸入國,總而言之,在全球經濟中,中國「需求者」的身份亦具有極高的存在感。

目前歐美等先進國家經濟發展趨緩已是不可避免,相反地,中國則預期將有較高水準的經濟成長,人民幣升值也將帶來實質購買力的上升,中國的地位在全球經濟來說,存在感愈來愈高。在全球經濟中,視為最後堡壘而被期待的中國,真的沒問題嗎??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最被密切關注的就是內需的動向。近年來中國經濟的高度成長,在內需中也帶來了不動產及基礎建設等固定資本投資的擴大,特別是2008年金融風暴後,這些投資的急速擴大也成為形成去年下半年通貨膨脹及資產泡沫化的原因之一。由於政府金融緊縮的政策,現下不動產的投資成長趨緩,因為缺少資金,一部份的基礎建設投資甚至面臨停滯,對中國的景氣發展減緩的疑慮亦逐漸深高。

但是,政府從今年開始實施的十二五計劃,除了透過擴大供給以中低所得者為對象的國民住宅,希望能滿足住宅需求外,也將擴充以內陸部為中心的基礎建設,這些固定資本的投資,將支撐著十二五計劃的發展。再加上明年後通貨膨脹的壓力舒緩,預料亦帶來金融緩和的空間,這些因素都將造成投資更為積極。

另外,若要實現自發性的經濟成長,個人消費的動向便相形重要。中國在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中,個人消費佔GDP的比例是最低的(約30%多、其餘各國均超過50%),這也成為中國經濟相對地易受全球經濟影響的原因之一。金融風暴後,為使景氣儘速回復,以固定資本投資為中心的景氣對策,往後,政府將以內需為主角,規劃由「投資轉向消費」的結構轉換。

 

個人消費擴大為關鍵

近年中國的家庭儲蓄率(儲蓄佔可支配所得中的比率)緩步上升,目前已約三成,達到儲蓄過剩的狀態,也對個人消費擴大形成阻礙。會形成此現象的背景原因為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雖然近年經濟高度成長,但家庭的消費意願卻很難往上提昇。政府的十二五計劃中,亦明確訂定了年金、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希望能喚起個人消費的意願。

相反地,能讓國民對未來經濟景氣發展不安消減的社會保障制度若不完善,便無法讓投資轉向消費的移動順利進行,這是中國現在面臨的風險之一。

近年經濟成長的結果,中國國民每人GDP順利地擴大,去年若以名目為基準GDP約4,400元美金,但若以購買力平價來看(無貿易障礙,二國間以同樣的商品價格來決定匯率),GDP已經達到了7,500元美金。且中產階級(家庭所得約5,000~35,000元美金)的人口已突破三萬人。受惠內陸基礎建設的投資而帶來的經濟成長,已從沿海區域以「線」的方式延伸到內陸區,內陸區的中產階級人口也因而擴大。往後,隨著內陸基礎建設投資的增加,可望為內陸區的經濟成長帶來「面」的延伸,中產階級的人口也將更進一步地成長。

但是,去年中國與美國的GDP規模比率約1:2.4,但若僅看個人消費的規模比則擴大至1:5,代表隨著中國所得的增加,個人消費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反面來看,這類潛在需求的擴大,往後,針對變成像日本高齡化社會的制度規劃將不可避免。因為消除此種對未來景氣不安的難度很高,故需特別注意中國經濟衰退的風險。

  

資料來源:日文版經濟學人雜誌12月6日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中國經濟的實力
    全站熱搜

    newsingle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