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去日本旅行時,除了原本就想買的東野圭吾作品外,在書店隨手抓了暢銷排行榜前三名的小說準備扛回台灣慢慢看,其中一本就是「告白」的原著小說。因為先看了其他作品,我一直放到十月才把它拿起來看,沒想到一看就有點被劇情震憾到,加上剛好遇到電影要上映,原本很少同時看原著小說和改編電影的我,這次居然很反常地看完小說後,非常地想去看電影,剛好託trista的福,可以免費看到一部精彩的作品。

3526.jpg 

(圖片來源:yahoo電影)

小說的撰寫方法很特別,分別由五個主角(女兒被謀殺的老師、繼任的菜鳥熱血老師、少年A、少年B、溺愛少年B的媽媽)從第一人稱的角度,同時來描述同一個事件發生的經過(不過據jair說,我一直沒看完的「姐姐的守護者」也是一樣的撰寫方法)。這樣的敘述方式,讓我在看第一章時,覺得還有點沒辦法進入狀況,對女主角女兒過逝的過程還有點懵懂、摸不著頭緒,但愈往後看,整個劇情架構愈來愈完整,最後還被結局嚇到。不同於東野圭吾的作品,它的結果往往讓我覺得出乎意料,但「告白」的結局,卻讓我對人性復仇的決心感到恐懼。

看小說時,讓我感覺像是一張空白的畫紙慢慢被上色到完成一幅圖畫,對於整個劇情是循序漸進、愈來愈深入瞭解每個主角的背景與想法。而欣賞電影,多了畫面帶來視覺上的震憾,則讓我感覺像是畫紙上一瞬間就被灑上滿滿的顏料,一時之間有點不太能接受。

電影大致還算忠於原著小說,也是維持著五位主角的告白來描述整個故事,但因為電影不同主角間的告白略帶有一些交錯進行,讓觀眾更容易進入狀況,而且親眼看到略帶血腥的畫面,讓觀眾馬上就能感受到作者要帶給我們的那種恐怖感。

光看電影,會覺得現在的年輕學生真的很可怕,甚至有點人格扭曲;但看小說,因為篇幅較多,對每個主角的內心都有很深入的描述,則讓我反而對少年A及少年B起了側隱之心,覺得他們會變成這樣都是成長背景和環境造成的,他們並不是天生就只會使壞的壞孩子。

另外,我個人還滿喜歡電影導演運用偶爾的慢動作鏡頭來強調某些劇情畫面,這樣的手法既不會讓觀眾感到特別突兀,卻又讓你注意到該注意的細節,而且從頭貫穿到尾的那首英文老歌好好聽喔,有人知道是什麼歌的話,可以告訴我嗎??

不論小說或是電影,這都是個我想極力推薦的作品,觀賞後一定不會失望的。不過因為劇情設定的關係,整個觀賞的過程中,心情一直是帶點沈重的、對人性帶點感傷及無奈的情緒,若想欣賞輕鬆的作品,建議可以跳過這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wsingle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